首页 » 博客 » 芯片、供应链和物联网:后疫情时代的挑战

芯片、供应链和物联网:后疫情时代的挑战

将因两个原因载入史册:新冠疫情和芯片危机。这两件事都对科技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有好有坏。讽刺的是,物联网作为受资源匮乏影响的领域之一,却也是防止未来类似事件发生的关键。

半导体短缺

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,科技公司一直遵循着“摩尔定律”这一假设。简单来说,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·摩尔预测,电子产品中使用的晶体管数量每 24 个月就会翻一番。

虽然这并非一个完美的估计,但它足 whatsapp 号码数据 够可靠。不幸的是,即使是摩尔也无法解释像2020年新冠疫情那样导致全球供应链彻底瘫痪的情况。

公平地说,这不仅仅是供应链的问题。2020 年是一场完美风暴:

  • 半导体行业彻底停摆了数月。
  • 由于用户不得不待在家里,对设备的需求激增。
  • 由于担心疫情造成的损失,许多公司取消了半导体订单。
  • 供应港口关闭,导致交货延迟。
  • 台湾正经历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之一,这限制了半导体行业的用水量。

即使是最悲观的模型也无法预测究竟出了多少问题。目前的情况如此严峻,专家估计我们要到2023年才能满足半导体需求。有趣的是,到那时我们可能会出现供应过剩的情况,但那是以后再讨论的问题了。

半导体与芯片

现代芯片由数十亿个晶体管(半导 21世纪成功必备的6项技能 体器件)构成。举个例子,驱动 iPhone X 的苹果 A11 芯片就拥有 43 亿个晶体管。想想看,到 2018 年,市场上 iPhone X 的销量约为 5000 万部。你算算就知道了。

台湾在全球晶体管制造市场的份额高达63%,其次是韩国,仅占18%(主要归功于三星)。如此高的比例,毫不夸张地说,全球的科技基础设施都由台湾背负。

想象一下一部手机需要

个芯片(我们这里比较保守),并且要记住,不同的芯片是在不同的工厂生产的。每个工厂的供应很可能部分或全部依赖于台湾。

由于缺货,每家芯片制造商收到的晶体管数量都无法满足需求。因此,他们尽可能多地生产,然后发送给客户。在最好的情况下,5颗芯片都能到货,手机就能投入生产。

如果至少有一种芯片出现短缺,整个生产 短信列表 流程就必须暂停。问题显而易见——如果一家芯片制造商的晶体管用完了,你就根本无法生产更多手机。

这对最终用户意味着什么?依赖芯片的产品会减少:汽车、电脑、显卡、游戏机、平板电脑。所有数字设备都会受到当前形势的影响。

 

滚动至顶部